植物组织体内的维生素C能够增强植物的抵抗力,防止有害物质的入侵,提高防病能力。具有抗氧化的作用,防止植物过早的进入早衰状态。它还能够保护细胞,防止毒素或自由基对细胞的伤害,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。维生素C可以作为一种药物,用于促进植物的生长,减少病虫害,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。

检测植物组织体内的维生素C含量的方法有碘量法、2,6-二氯靛酚法、N-溴琥珀酰亚胺(NBS)滴定法、比色法、紫外分光光度法、高效液相色谱法。
1.碘量法
这种方法就是利用维生素C在酸性溶液中,以淀粉为指示剂,用碘滴定的方法来确定含量的。用碘滴定液去滴定样品溶液,当溶液出现蓝色的时候,而且30s内不会褪色,就是滴定终点了。在滴定的过程中,因为维生素C和氧气接触的时候会发生氧化反应,导致维生素C含量降低。因此,在配置溶液的时候,要采用新煮沸过的冷水来溶解,从而减少水中溶解氧对维生素C的影响。
2.2,6-二氯靛酚法
2,6-二氯靛酚是一种氧化还原型的指示剂,利用维生素C的强还原性,可以让氧化性的红色溶液还原为无色的溶液。通过这种显著的颜色变化,可以测定溶液中的维生素C含量。维生素C在酸性溶液中用2,6-二氯靛酚滴定时,滴定至溶液显玫瑰红色时,即为终点,无需另加指示剂。在植物体内,具有还原性的物质不只有维生素C,还有其他的还原性的化合物也能够参与反应,这样就会造成误差。通过研究表明,维生素C氧化的速度要比其他化合物反应的快,可以避免干扰物质的影响,药典中规定应在2min内完成滴定。
3.N-溴琥珀酰亚胺(NBS)滴定法
N-溴琥珀酰亚胺具弱氧化性,而维生素C为强还原剂,当有其他还原剂干扰时,N-溴琥珀酰亚胺有选择性,首先按定量氧化维生素C。滴定的时候,采用碘化钾和淀粉作为指示剂,当溶液中的维生素C被氧化结束的时候,稍微一点点的NBS就能够氧化碘化钾,和淀粉指示剂显示蓝色。

4.紫外分光光度法
维生素C在酸性的溶液中是比较稳定的,但遇到了空气中的氧、热、光、碱性物质,以及铜铁等金属离子,就会促进它的氧化速度。它具有π电子的共轭双键化合物、芳香烃化合物等,在紫外光谱下具有强烈的吸收性。维生素C在ph5-6之间是相对稳定的,在波长267nm(仅供参考)处具有最大吸收,可以通过维生素C催化氧化前后的变化,测定溶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。

5.高效液相色谱法
以C18和反向柱为固定相,乙腈0.05mol/L醋酸钠溶液为流动相,在216nm的波长下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量检测维生素C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