丝氨酸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,化学式为C3H7NO3,在脂肪酸代谢和肌肉生长中起重要作用。其生成方法包括发酵法、蛋白质水解法、化学合成法和生物酶法。大肠杆菌通过糖酵解和L-丝氨酸分支途径合成丝氨酸。丝氨酸可从大豆、鸡蛋等食物中提取,人类主要通过生物合成和蛋白质代谢获得。检测方法包括HPLC、LC-MS等,其中HPLC常用且需注意流动相选择和pH值确认。样品处理后,通过C18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进行分离和检测,结合标准曲线计算丝氨酸含量。
丝氨酸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,又名β-羟基丙氨酸,化学式C3H7NO3,最早来源于蚕丝。虽然如此,丝氨酸在脂肪酸的新陈代谢以及肌肉的生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。生成方法有发酵法、蛋白质水解法、化学合成法、生物酶法等。大肠杆菌L-丝氨酸代谢途径:葡萄糖经过糖酵解产生的3-磷酸甘油酸,进入L-丝氨酸分支途径。在L-丝氨酸分支途径中,3-磷酸甘油酸经过磷酸甘油酸脱氢酶的催化合成3-磷酸-羟基丙酮酸,经过中间产物3-磷酸丝氨酸后合成L-丝氨酸。丝氨酸可以从大豆、鸡蛋、豆荚、坚果、全麦中提取,而人类主要是靠生物合成、蛋白质代谢、进食以及肠道细菌分解而成。

检测丝氨酸的方法包括HPLC、LC-MS、茚三酮法、纸层析-分光光度法等,其中HPLC是常用的方法。
使用高效液相色谱(HPLC)法,过程中流动相的选择,pH值的确认以及衍生时间长短都非常重要,直接影响到色谱峰和数据。
首先是对样品进行处理,包括溶解、稀释和离心等,分离出丝氨酸,以便于后续的HPLC的分离和检测。
其次,色谱条件的设置。C18色谱柱,紫外检测器220nm波长,柱温30℃、流速1ml/min,进样量10uL,根据实验需求和丝氨酸的物理化学性质,选择适合的流动相,梯度洗脱。

将丝氨酸标准品加入流动相溶解后,再加入2-氯吡啶,混匀,于70-80°C条件下静置保温30-40min使丝氨酸标准品充分衍生化得到溶液,将上述溶液冷却至室温,用流动相稀释得到0.5g/l的丝氨酸标准品溶液。梯度稀释,至少6个标准点浓度测定。结合测定出来色谱峰面积和对应标准品浓度,可以绘制出标准曲线,计算出回归方程和回收率。同时,以相同的色谱条件测样,得到目标的色谱峰,对色谱峰面积进行积分。根据标准曲线,可以计算出样品中的丝氨酸含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