植物体内的可溶性糖,主要是指溶于水和乙醇的单糖和寡聚糖。这类糖主要有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,羟基醛或酮类水解后生成多羟基醛或酮的一类化合物。可溶性糖是植物新陈代谢的基础,是生长代谢所需要的重要能量来源,也为植物生长提供能量和中间产物,促进植物种子萌发和早起幼苗发育。可溶性糖作为小分子有机物,参与植物细胞内渗透压的调节,在植物叶片形成、果实成熟、衰老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
检测植物可溶性糖的方法,常见的有苯酚法、蒽酮法、斐林试剂法等。
1.苯酚法测定
原理:植物组织中的可溶性糖在浓硫酸的作用下,脱水生成糠醛或羟甲基醛,并和苯酚缩合成一种橙红色的化合物。这种化合物的颜色的均匀的,稳定的,而颜色的深浅在一定范围内和可溶性糖含量成正比的。在分光光度计485nm波长下可以获得最大吸收峰,通过比色的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可溶性糖含量。
比色法检测,一定要进行的步骤是样品处理、标准曲线制作、测定并计算结果。推荐的方法,将新鲜的植物叶片,清洗干净,剪碎混匀,精准称量,并在沸水中提取30min,根据标准的操作步骤完成就可以了,这里就不一一的描述。标准曲线的制作,离不可标准品。对标准品的测定是要认真的,它是定基准线的作用。依次加入苯酚、浓硫酸,摇匀,在恒温的环境中放置30min,显色,然后以空白作为对照。在分光光度计485nm波长下测定各个试管的吸光度值,以糖含量为横坐标,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,绘制标准曲线。对样品同样的方法进行测定,可以重复2-3次,求取平均值,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样品中的可溶性糖含量。

2.蒽酮法测定
此方法的原理是糖类遇浓硫酸脱水生成糖醛或其衍生物,反应如下:糠醛或羟甲基糠醛进一步与蒽酮试剂缩合产生蓝绿色物质,其在可见光区620 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,且其光吸收值在一定范围内与糖的含量成正比关系。此法可用于单糖、寡糖和多糖的含量测定。
3.斐林试剂测定
植物组织中的可溶性糖可分为还原糖(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)和非还原糖(主要是蔗糖)两类。还原糖具有醛基和酮基,在碱性溶液中煮沸,能把斐林试剂中的Cu2+还原成Cu+,使蓝色的斐林试剂脱色,脱色的程度与溶液中含糖量成正比,在590 nm波长下比色测定吸光度,根据标准曲线,即可计算出所测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。